豆瓣9.7分的國綜,多久沒見過了?
今天不賣關子,直接有請「年度最高分國綜」——
《尋人記》
《尋人記》是4月剛開播的一檔綜藝,由TVB出品。
提到TVB,大家肯定會想到各種經(jīng)典港劇。
但在綜藝方面,它一直不溫不火,這么多年來都沒有特別出圈的作品。
不過從今年開始,TVB終于支楞起來了。
1月,任命資深綜藝人王祖藍、曾志偉為電視臺高層。
不久后,便宣布了「超級綜藝」計劃,力推9檔全新節(jié)目。
《尋人記》就是其中的代表。
不僅口碑驚艷,還一舉沖上了微博熱搜。
今天,魚叔就來激情安利一回。
顧名思義,這是一檔以「尋人」為主線的節(jié)目。
片頭旁白說得好:
「有人說人生就是營營役役,但有人覺得人生應該是尋尋覓覓?!?/p>
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尋覓自己想要的東西。
尋味,尋夢,尋空間,有時候還會自尋煩惱。
而《尋人記》要尋的,是八、九十年代新聞故事中的主人公。
三十年后回訪,看看他們現(xiàn)在過著怎樣的生活?
他們的個人經(jīng)歷,串聯(lián)起地區(qū)三十年來的社會變革。
六個字概括:大時代,小人物。
先說登上熱搜的那期:尋找36年前的一位「校草」。
1985年,TVB節(jié)目《新一代》拍攝了會考放榜后的某校學生。
其中有位學生,形象出眾,妥妥的「校草級」人物。
更搶眼的是他的行為。
拿到成績單后,像在賭桌上看牌一樣,把成績一門一門劃開。
直到全部揭曉,羞澀地對著鏡頭說了句:「不要拍這些?!?/p>
顯然,成績并不理想。
36年后,這位名叫韋約瑟的學生,被《尋人記》節(jié)目組選中。
經(jīng)過一番打聽,節(jié)目組聯(lián)系上他,相約中環(huán)碼頭見面。
如今的他,過得怎么樣?
當年的會考成績,有沒有影響到后來的出路?
主持人帶著無數(shù)的疑問,在碼頭邊靜靜等待。
只見遠處走來一位優(yōu)雅大叔,正是韋約瑟。
校草果然是校草,即使戴著口罩,仍有當年風范。
其實,韋約瑟起初并不接受回訪。
最終改變主意,并指定在中環(huán)碼頭碰面,是因為他想解開一個心結。
什么心結呢?
36年前,他曾經(jīng)和兩位好友一起,在中環(huán)碼頭接受TVB的采訪。
三人情同手足:「有十元就會分成三份一起花?!?/p>
如今,維港風景依舊。
而當年的兩位好友,卻都已經(jīng)不在人世。
韋約瑟也只得感慨:「人生很短,也很無常?!?/p>
主持人問了那個最令人好奇的問題:「當時的會考成績,是否對人生產(chǎn)生了影響?」
其實,韋約瑟早在當年的采訪中給出了答案:
「一張紙不太重要,怎能斷定你一生,要生要死?」
36年后,他依舊這么認為:
「我覺得那張紙反映不了將來我在這個社會的工作能力,會考成績對我來說微不足道。」
事實確實如此。
當年會考失利后,韋約瑟沒有繼續(xù)讀書。
80年代末,他憑借陽光的形象,拍攝過旅游廣告,后來經(jīng)朋友介紹去做了空中服務員。
90年代又開始做一點小生意。
如今56歲的他,回首這些年摸爬滾打的經(jīng)歷,也頗有感觸:
「走過,錯了,改,再來,永遠能重來。生命是有take two的,任何事都有take two。不是一件事就能決定一個人的,人生不是由一件事主宰的?!?/p>
既然「任何事都有take two」,節(jié)目組也借機抖了個機靈——
把1985年會考的試卷擺到韋約瑟面前,讓他重答一次。
語文試卷還好,畢竟是作文,總能寫出來。
可輪到數(shù)學卷子,就像在看天書。
隨后韋約瑟重返母校,他發(fā)覺「整間教室變小了?!?/p>
那是當然,因為人也長大了。
臨近尾聲,節(jié)目組又以金句點題:
「是誰說考試一定要考第一,人生事事要爭第一?在韋約瑟眼中,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p>
韋約瑟也對著鏡頭,憶起當年情,真誠地說了一大段話:
「人生就是這樣,有意想不到的事會發(fā)生在你身上。珍惜身邊人和你能擁有的東西,也不需要奢望在爭取或苛求什么。如果我有瓦遮頭,有地方住,有飯吃,身邊還有好朋友,好伴侶,便已足夠?!?/p>
魚叔想到了五月天的那句歌詞:
「一生只愿只要平凡快樂,誰說這樣不偉大呢?」
看完這期節(jié)目,便不難理解為什么偏偏是它上熱搜。
因為它講述的是友情的珍貴和人生的選擇。
相比其他幾期關于地區(qū)社會問題的節(jié)目,它更能引起所有人的共鳴。
這樣大大小小的考試,我們都經(jīng)歷過。
如今再回頭看,當時以為難以跨越的坎,終于也能云淡風輕地面對。
人生不是一張成績單能夠決定的。
因為和試卷上的題目比起來,人生遇到的問題,要難多了。
跨越時空尋人,這種節(jié)目形式很新穎,也充滿戲劇性。
但節(jié)目組如此大費周章,絕非只是為了好玩。
它更像是一部地區(qū)的新聞編年史。
每期尋找的主人公,看似隨意,其實都在涉入種種社會問題。
透過三十年的時間跨度,以小見大,映射時代變遷。
比如《「小當家」變「大當家」》這期,觸及孩童監(jiān)護問題。
主人公倩儀,1986年被《新聞透視》報道過。
因為媽媽要上班賺錢,年僅11歲的她每天要接送弟弟妹妹上下學,儼然一副「小大人」模樣。
三十年多后,她成為一名全職主婦,照料著兩個兒子和整個家庭。
如今兒童的生活環(huán)境得到極大改善,時時刻刻處于被保護的狀態(tài)。
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現(xiàn)在兒童的自理能力,也普遍沒有八、九十年代兒童那么高了。
《消失的「電腦王子」》這期,映射了天才兒童的成長與教育問題。
主人公是三十年前同齡人中的佼佼者,他們有一技之長。
時過境遷,又有幾個能把這項特長繼續(xù)發(fā)揮下去呢?
這期節(jié)目也很能引起共鳴。
就像我們小時候,身邊總有些「奧數(shù)天才」或「運動健將」。
可囿于種種原因,來自學校的,家庭的,社會的,他們的天賦和特長無法兌現(xiàn)。
逐漸泯然眾人,實在可惜。
《「炒」風再起時》則是最有地域特色的一期,映射了港人根深蒂固的「萬物皆可炒」的理念。
主人公是一位九十年代就開始「炒郵票」的小學生。
小小年紀,就有豐富的投資和理財觀念。
節(jié)目組想知道,他長大后有沒有成為一名炒股高手,或是投資達人呢?
但他用自身經(jīng)驗告訴大家,投資就是有輸有贏,要對自己負責。
不要把自己的一生,都壓在一個未知的賭注上。
在這些社會問題之外,我們也能看到《尋人記》的溫情一面。
因為這個節(jié)目,讓一些也許這輩子不會再相見的人,重新聚首。
這是緣分,三十多年前種下的「緣」,才有今天的這個「分」。
就如節(jié)目所說:
「說再見很輕易,有些人說完再也不見。但只要有心,即使三十年后仍會再次相見。」
「臨時起意」和「機緣巧合」,大概就是《尋人記》這個節(jié)目最大的魅力。
一切都沒有被事先安排,也沒有劇本可依。
從模糊的新聞影像中鎖定一個人,發(fā)動一次三十年后的「突然襲擊」。
有點像突然去陌生人家里吃飯,也有點像和一個從未謀面的陌生人約會。
這種「生活的不確定性」,確實令人著迷。
節(jié)目中有這么一幕讓魚叔很感動——
主持人對倩儀的孩子說:「三十多年后,你可以接受我們的訪問嗎?」
誰知他舉起玩具話筒反問:「我采訪你們不是更好嗎?」
在場所有人都被逗笑了,忙不迭答應他,還要拉鉤約定。
今天再種一份「緣」,許一個「三十年之約」。
作為一檔不炒作,不撕逼,無流量的綜藝節(jié)目。
《尋人記》的口碑炸裂,是「素人綜藝」的又一次勝利。
最近一年,有不少人都在討論綜藝的「內(nèi)卷」。
的確,主流綜藝節(jié)目做得越來越復雜、冗長,令人眼花繚亂。
不斷推出各種各樣的競技、選秀、成團模式。
但說到底,還是為了炒作明星,制造話題,博取流量。
觀眾早就審美疲勞了。
而《尋人記》的出現(xiàn),對市場有著重要的啟發(fā)意義。
它是一次「反內(nèi)卷」的完美示范。
回歸最樸素最平淡的日常生活,反而能挖掘出最精彩最跌宕的故事。
呈現(xiàn)鮮活的素人性格,復雜的社會問題,滄海桑田的巨變,同樣可以吸引人。
而且越是普通的人,就越有代表性。
在他們身上,我們更容易看到自己。
其實在觀看《尋人記》的過程,魚叔不止一次想過,能不能也拍一個內(nèi)地版?
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太多值得被尋找的小人物。
還記得上周,全網(wǎng)都在關注十年前的一期《譚談交通》。
當事人是一位騎三輪車的大爺,身世十分凄苦,被網(wǎng)友們稱為現(xiàn)實版《活著》的主人公福貴。
在眾人的努力下,這位大爺不久前被找到了,他已經(jīng)娶妻生女,家庭幸福。
這樣的故事,和《尋人記》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除了「福貴大爺」之外,多年前的新聞、電視節(jié)目里,還有許多值得挖掘的小人物。
比如:
汶川地震中被救出后要喝可樂的男孩,如今還是離不開「快樂水」嗎?
十年前連夜排隊買《阿凡達》電影票的影迷,現(xiàn)在還熱愛電影嗎?
《非誠勿擾》第一對牽手成功的嘉賓,后來怎么樣了?
完全不需要擔心普通人的故事不夠精彩。
因為《尋人記》已經(jīng)告訴我們:
時間就是最偉大的魔術師,可以化腐朽為神奇。
尋人記,尋的不僅僅是人。
更是時光的記,歷史的注腳。
希望將來真的有機會看到內(nèi)地版的《尋人記》。
那一定也非常有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