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八景是什么?洛陽八景是哪八景?洛陽乃十三朝古都,自古以來就有數(shù)不清的美景,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洛陽八景。
洛陽八景1——龍門山色
雄偉的石拱橋猶如長虹臥波,橫跨龍門口上,憑欄四顧,只見如畫青山矗立兩岸,清澈的河水潺潺北流,山上林木蔥蘢,鳥鳴婉轉(zhuǎn),碧泉飛濺,滾珠落玉。人間仙境般的美景吸引著中外游客趨之若鶩。
洛陽八景2——馬寺鐘聲
位于洛陽市東13公里的白馬寺始創(chuàng)于東漢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8年),是中國最早的佛教寺院,有1900多年的歷史,號稱“釋源祖庭”。人們往往在聽到白馬寺鐘聲的同時,緊接著洛陽城鐘樓上的鐘也響了,民間流傳著“東邊撞鐘西邊響,西邊撞鐘東邊鳴”的佳話。因此,馬寺鐘聲被譽(yù)為洛陽八大景之一。
洛陽八景3——金谷春晴
每當(dāng)陽春三月,風(fēng)和日暖的時候,桃花灼灼,柳絲裊裊,樓閣亭樹交輝掩映,蝴蝶翩躍飛舞于花間,小鳥啁啾,對語枝頭。所以人們把“金谷春晴”譽(yù)為洛陽八大景之一。
洛陽八景4——洛浦秋風(fēng)
洛河,自隋唐直至北宋五百余年,經(jīng)過千百萬勞動人民的治理,既有舟楫之便,又有風(fēng)景之勝。那時的洛河,桃李夾岸,楊柳成蔭,長橋臥波,一年四季風(fēng)景如畫。特別是“金風(fēng)消夏”、“半月橫秋”的時節(jié),更是充滿詩情畫意。
洛陽八景5——天津曉月
天津橋初建于隋大業(yè)三年,原是一座浮橋,是洛陽南北交通的要沖。唐時改為石橋,又稱洛陽橋。北與皇城南門端門相應(yīng),南與定鼎門大街相接,橋上原有四角亭、欄桿、表柱,兩端有酒樓、市集,行人車馬熙熙攘攘,絡(luò)繹不絕。雖然天津橋已不復(fù)存在,但在位于洛河市區(qū)段上游的瀛洲路上,新建起一座飛鳥式倒三角形拋物線拱券橋,命名“瀛洲大橋”,是一座通行兼景觀大橋,主橋拱的創(chuàng)意源于洛陽八大景之一的“天津曉月”,整體景觀如水上升明月。
洛陽八景6——平泉朝游
在市南15公里伊川縣梁村溝,即平泉莊遺址。原本是唐朝宰相李德裕別墅,規(guī)模宏大,方圓10里。內(nèi)筑亭臺樓榭100余處,遍植奇花異草,廣集珍木怪石。有鳴皋山、瀑泉亭、雙碧潭、垂釣臺、叢竹幽徑、醒酒石等景點(diǎn)。每當(dāng)旭日東升,整個山莊披上了金色霞衣,悠揚(yáng)的牧童笛聲在空中回蕩,一派田園風(fēng)光令人心曠神怡。
洛陽八景7——邙山晚眺
邙山古名郟山,東西綿延三四百里,猶如一條長龍般橫臥在洛陽城北,是洛陽北面的一道天然屏障。邙山峰巒起伏,風(fēng)光綺麗,它的最高峰翠云峰樹木蔥蘢,蒼翠如云。“邙山晚眺”被譽(yù)為“洛陽八景”之一。
洛陽八景8——銅駝暮雨
洛陽八景的最后一景。城東關(guān)外的中通巷,魏晉時叫銅駝大街,唐宋之時叫銅駝陌,明清時稱銅駝街,民國初改稱銅駝巷,它位于隋唐城的城東北隅,當(dāng)時國際貿(mào)易市場“豐都市”一帶。隋唐時代這里人煙稠密,每當(dāng)暮色茫茫,家家炊煙裊裊上升,猶如蒙蒙煙雨,紛紛揚(yáng)揚(yáng),這就是人們贊不絕口的“銅駝暮雨”的由來。
“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其栽培始于隋,鼎盛于唐,宋時甲于天下。它雍容華貴、國色天香、富麗堂皇,寓意吉祥富貴、繁榮昌盛,是華夏民族興旺發(fā)達(dá)、美好幸福的象征。洛陽牡丹花會將于4月5日-5月5日舉辦,賞花看景兩不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