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裱《江山如此多嬌》
來源: 湛江日報 2009-05-02 解密
1959年春,周恩來總理提出要在即將建成的人民大會堂北門二樓大廳正面墻上,懸掛一幅表現(xiàn)祖國錦繡河山的中國畫,并敦請時任江蘇省國畫院院長傅抱石和廣東美術(shù)學(xué)院副院長兼國畫系主任關(guān)山月?lián)?dāng)此任。畫的尺寸初步定為寬10米、高7米,這在中國國畫史上是不多見的。
裝裱這幅巨畫的工作交給了榮寶齋。侯凱經(jīng)理會同裱畫廠領(lǐng)導(dǎo)商量后決定派張貴桐、劉金濤完成裝裱任務(wù)。兩位師傅接到任務(wù)后,就開始準(zhǔn)備宣紙、絹、高麗紙、宋錦、糨糊等裱畫原料及必備工具,榮寶齋拿出店里最好的材料供他們挑選。作畫和裱畫地點(diǎn)選在前門外萬明路東方飯店二樓大飯廳。
畫家畫這么大幅的國畫,要有好的裝裱師傅配合。事先,張貴桐、劉金濤師傅在大飯廳的木地板上糊上一層牛皮紙,上面墊上幾層紙,再在墊紙上把作畫用的宣紙粘結(jié)成一張寬10米、高7米的大畫紙,以便讓畫家在這張大紙上揮毫作畫。
傅抱石、關(guān)山月創(chuàng)作的畫樣經(jīng)反復(fù)修改,毛澤東和周恩來看過都很滿意。毛澤東還用自己詩詞《沁園春·雪》中的一句著名詩句“江山如此多嬌”為此畫命名。
裝裱是中國畫獨(dú)有的藝術(shù),自古就有“三分畫,七分裱”之說。三個月后,傅抱石、關(guān)山月完成了《江山如此多嬌》的創(chuàng)作。而此時的作品還僅僅是畫在一張薄薄宣紙上的畫,要把它懸掛在人民大會堂的墻上,則還要經(jīng)過多道工序和復(fù)雜的裝裱技術(shù)。
裝裱這樣巨幅的畫,張貴桐、劉金濤師傅也是頭一次,即使他們是榮寶齋的人,干起來也絕非易事。他們先把畫心翻過來,拽平,用排筆蘸上稀糨糊,在背后托上一層宣紙。這道上漿托紙的工序是在畫心上干活,所以要格外小心,稍有不慎就會損壞畫心。待畫心曬干后,他們在畫心背后均勻地灑上清水,拉平畫心,四邊再粘上糨糊。曬干后,他們請傅抱石、關(guān)山月兩位畫家看裝裱的初步效果,當(dāng)他們看到以前曾挖補(bǔ)過的地方,一點(diǎn)痕跡也沒留下時,連聲叫好,夸獎這是“搬山填海,偷天換日”的本事。
按人民大會堂要求的尺寸,裁好的畫心高5.65米、寬9米。四邊鑲上“養(yǎng)局”(保護(hù)畫心的一層紙)和宋綿后,整幅畫高6.57米;寬10.08米。
鑲好宋綿,張貴桐、劉金濤把畫心朝下,用大刷子把畫心蹚平,就開始做糊活。既糊一層復(fù)背(絹),再糊兩層高麗紙,然后再糊宣紙,一共糊了10層。畫的四邊再用糨糊整平,待畫片完全曬干,用竹啟子把畫片四邊起開,裁去毛紙,國畫《江山如此多嬌》的裝裱才算最后完成。
9月下旬的一天晚上,人民大會堂派來一輛汽車到東方飯店拉畫,但畫片大車小裝不上去。好在前門大街離人民大會堂不算遠(yuǎn),張貴桐、劉金濤等多人干脆扛著畫片步行走到大會堂。
事先,已有工人在二樓大廳墻上搭建了一個三層架子。那天,裱畫廠來了30多位師傅,他們有的向上拉畫片,有的刷水、刷糨糊,至次日凌晨,圓滿地將巨幅國畫《江山如此多嬌》粘在畫框里。
如今,半個世紀(jì)過去了,已說不清有多少人曾駐足在這幅氣勢磅礴的巨畫前,但他們大概只記住了作畫者的名字,而《江山如此多嬌》之所以能掛壁生輝,也離不開張貴桐、劉金濤師傅精湛的裝裱手藝,他們也是了不起的藝術(shù)家。(據(jù)《人民政協(xié)報》)
http://press.idoican.com.cn/detail/articles/2009050227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