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是肯定的。自從1963年發(fā)現線粒體DNA以來,人們對線粒體DNA的結構、功能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線粒體DNA之所以能引起人們研究的廣泛興趣主要有以下幾點:線粒體是一種半自主性細胞器,具有獨立復制的能力,它有自己獨特的DNA、rRNA、tRNA、核糖體,但是實現線粒體基因組復制與表達的酶大多數是由核基因組編碼的。因此,對線粒體DNA的研究有助于我們弄清楚線粒體基因組與核基因組在遺傳信息表達上的相互關系;對線粒體DNA的深入研究,肯定會對線粒體起源問題提供有價值的線索,而線粒體起源總是與細胞起源程序及生物進化有密切關系;由于線粒體DNA是真核細胞中分子量較小而又較易純化的復制單位,所以它是研究DNA結構與復制、轉錄等功能的良好模型。因為線粒體DNA是嚴格的母性遺傳模式,因此在有性繁殖過程中并不通過重組而產生混雜的遺傳信息,同時線粒體DNA的進化速率比核DNA快得多,并且易于分析,所以它就為物種的進化提供了一個合適的時間尺度。線粒體DNA被視為按自身速率進化的小型基因組,被廣泛地接受為系統(tǒng)發(fā)生和群體進化研究的標記。在生物進化的過程中,由于細胞器中的條件與核中存在差異,并且復制細胞器DNA的DNA聚合酶與核中的不同,因而在復制過程中DNA所出現的錯誤率就不同。其次,細胞器的DNA修復體系以及其它影響序列忠實性的機制與核中的不同,因此這最終造成了細胞器中DNA的進化速率與核DNA的進化速率不同步?,F在認為,線粒體基因組具有快速的堿基替換,同時針對適應性來說,線粒體基因序列的變化是中性的,對其堿基改變的分析能夠得出群體和相關的種的進化史。在對物種進行系統(tǒng)進化的研究中,人們發(fā)現線粒體DNA序列間的差異比核DNA的更易區(qū)分個體,并且線粒體基因的基因排列方式(包括基因相對位置、控制區(qū)結構)對于系統(tǒng)發(fā)生學和群體遺傳學研究極有意義。所以在用遺傳標志(如RFLP)區(qū)分群體及個體差異時,當前大家更傾向于使用線粒體DNA而不用核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