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jīng)有一位磨刀師傅,磨一把刀最低收費200元,高的時候800元,價格不定,幾乎是看刀開價。雖然他的磨刀價格是買刀的10多倍,但依然是門庭若市,去那里磨刀要等一臺月才能拿貨。在香港有一位磨刀師傅,開價最低200元起步,很多人都覺得貴,買一把新刀才幾十塊錢,目前誰還去磨刀。但是磨刀師傅從來都不擔心沒有顧客,他用自個的神技,讓大家知道什么才叫真的鋒利,只要是磨過刀的人,還會介紹別人過來。能有如此磨刀神技的師傅正是香港“刀王”陳當華,很多人都叫他華叔,他在香港廟街有一臺店鋪叫“陳華記利器專門店”。如今他已經(jīng)有80多歲的高齡,磨刀的神技幾乎到了失傳的地步,真的是很可惜。華叔磨出來的刀,鋒利程度難以想象,用他的參考標準很苛刻,要看一把刀有沒有磨好,首先是削番茄,把番茄丟到空中,用磨好的刀削開,番茄不出水就達到了標準。還可以用刀削紙條,把報紙橫著削過刀,就可以削出幾毫米的紙條。曾經(jīng)去香港旅游,下午有時間剛好來到了廟街,準備去華叔的店鋪參觀一下,順便拜訪一下這位擁有神技的師傅,可是找了好久沒找到,準備放棄的時候,剛好在一條小巷子里看到了華叔的店鋪,見到了他本人,覺得他是一臺很普通的老人。店鋪內(nèi)放著各類刀剪,在昏黃的臺燈下,有一位身材佝僂的老人,手上戴著一串佛珠,頭發(fā)已經(jīng)花白,雙臂擺動正磨著一把刀。在雙腿之間的磨石上,中間已經(jīng)凹陷下去,形成一道弧形,可能是磨的時間太長,砥石才會這樣。跟別人磨刀不同,華叔沒有平磨刀石的習慣,一直用這塊弧形的砥石,而且砥石看上去很窄,磨的時候只用毛筆蘸水,也許這是他多年掌握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磨出好刀。和華叔講了幾句話,他的聲音洪亮,中氣十足,說起話來語速很快,就像磨刀一樣干脆利落,沒有一點拖泥帶水。華叔在香港磨了一輩子的刀,結(jié)識了很多朋友,這也是一件開心的事。客人來磨刀,與華叔一陣寒暄后,就拿出了好幾把刀??戳艘粫?,華叔就說道:“這把刀是好刀,不拿過就報廢了,另外這把我不想賺你的錢,磨了也是白磨”。那個顧客聽到這些話,連連稱贊華叔是一臺好人。除了香港本地人以外,還有國外的人也會找華叔磨刀,在美國有一位老太太,從香港移民過來,已經(jīng)80多歲的高齡,偏偏要找華叔磨刀,如何勸也沒用,她的孫子只好萬里迢迢把老人帶回香港,親自見到了眼中的高人。很多人認為,使用的刀太鋒利會不會更加危險,像華叔這樣的行家認為,刀越鋒利就更加安全,平時用刀切菜容易切到手,那是因為刀口不夠鋒利,出現(xiàn)打滑才會傷到手。如果刀要是鋒利一些,不管切什么肉就像豆腐一樣。像自個在家磨刀,用的都是普通磨刀石,也不注意方法,磨出來的刀只有“利”,沒有“鋒”,這樣只會把刀磨壞。根據(jù)華叔的磨刀經(jīng)驗來看,在磨的過程中并不是用眼睛來看,而要用耳朵來聽,刀與磨石之間摩擦的聲間越小,刀就會磨得越鋒利。有些刀值不值得磨,在磨的時候它也會用聲音告訴你。像有些刀鋼水不好,刀口比較軟經(jīng)不起石頭磨,華叔也會提前和顧客講好,不讓他們花冤枉錢。華叔磨了53年的刀,雙手看上去很光滑,并沒有一塊繭,磨刀是用阻力,手上根本就不用力,而是背部出力,到了夏天的時候,后背幾乎都被汗水打濕了。華叔磨好的剪刀,將布對折,剪兩層都沒問題,就像剪水一樣暢通無阻,剪四層布都沒有問題。在剪的時候,根本就沒有聲音,這才是真的鋒利,像沒有磨的剪刀,剪了一塊布,果然就聽到了很大的聲音。能磨出這么好的刀,磨石是關鍵,在華叔的店鋪里,就堆了十多塊石頭,通常磨一把刀,最少需要5種以上不同的石頭。磨石的密度越大,價值越高,磨出來的刀就更好,像華叔店里的一塊山心石,或是20多年前買的,密度達到了4萬以上,當時就花了2萬多塊錢買的。在這個不起眼的磨刀技能上,陳當華也花了很多時間學習,他從13歲就開始當學徒,一直干到了80多歲,可想而知當初付出了辛苦和努力,他磨出來的刀才會與眾不同,受到顧客的青睞。如今年輕人沒有這樣的毅力,聽說要花十幾年才能學到這個技術,沒有多少人能干得下來,至今他的技術還沒有找到繼承人,面臨失傳的地步。剛開始的陳當華沒什么名氣,沒有顧客找他磨刀,家人的生活都成問題,好不容易靠自個的技術征服了顧客,才有如今的成就。正是磨刀這個不起眼的技能,給了他希望,他的名氣在國內(nèi)外打響,將磨刀民間工藝發(fā)揚光大。做一件事堅持很重要,陳當華剛開始磨刀時沒有收入,親朋好友勸他改行,但他堅持了下來,并沒有半途而廢,才造就了今天的精湛神技。在那個年代,有很多的磨刀人,最后只有陳當華走到了最后,香港刀王的稱號名至實至名歸,可以說他才是擁有神技的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