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時代,皇帝表彰功臣的表示形式之一,是在特殊的建筑物中畫功臣形象,注明其事跡,此舉自西漢始,唐代則更甚。但把圖畫功臣與節(jié)氣聯(lián)系起來的事,還比較少見,唐太宗于貞觀十七年(643)令人在凌煙閣圖畫二十四功臣形象,“念匡濟于艱難,感風云于疇昔。”開國功臣不止這二十四人,那么為什么僅選二十四,而不選二十五或三十四呢?這是為了附會“象乎二十四氣之佐天”。二十四氣是地球繞太陽運行位置差異而形成的季節(jié)變化,周而復始,永不停息。所謂二十四氣就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畫二十四功臣不會分別與二十四氣相對,僅僅是附會而已,天無二十四氣,不成其為天;皇帝無功臣輔佐,不成其為皇帝。反之,二十四氣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繞天運行,無天也無所謂二十四氣;功臣按照皇帝的意志去戰(zhàn)斗;無統(tǒng)一意志,也無所謂功臣。畫家正是基于這種認識,所以畫二十四功臣,附會二十四節(jié)氣。二十四功臣指:河間元王李孝恭、房梁公元齡、杜萊公如晦、魏鄭公征、長孫趙公無忌、劉渝公政會、李衛(wèi)公靖、李英公績、劉夔公宏基、長孫邳公順德、虞永興公世南、尉遲鄂公敬德、蕭宋公禹、張郯公公謹、屈突蔣公通、高申公士廉、殷鄖公開山、秦胡公叔寶、程盧公知節(jié)、段寶公志元、許譙公紹。以上是《全唐文》卷六二九“呂溫·凌煙閣勛臣頌并序”所錄二十二人。按《歷代名畫記》卷九“閻立本”所錄,除上述二十二人外,還有苞國忠壯公志玄、陳國公侯君集合二十四人。唐太宗親為贊詞,“念功臣之懷,亡謝于前載,旌賢之義,永貽于后昆。”
乾隆皇帝的二十四功臣圖里的二十四位功臣是:多爾袞、洪承疇、范文程、鰲拜、吳三桂、明珠、張廷玉、隆科多、年羹堯、鄂爾泰、劉墉、紀曉嵐、和珅、林則徐、肅順、僧格林沁、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奕欣,翁同龢、榮祿,袁世凱。
1、多爾袞: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萬歷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圖阿拉。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恢復睿親王封號,評價其“定國開基,成一統(tǒng)之業(yè),厥功最著”。
2、洪承疇:字彥演,號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人。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累官至陜西布政使參政,在鎮(zhèn)壓明末農(nóng)民起義中立功,升任延綏巡撫、陜西三邊總督,崇禎十二年(1639年)轉任薊遼總督,松錦之戰(zhàn)戰(zhàn)敗后被清朝俘虜,后投降清朝。
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隨清軍入關,此后開始被清廷起用,以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銜,列內(nèi)院佐理機務,翌年赴江南任招撫南方總督軍務大學士。
3、范文程:字憲斗,號輝岳,遼東沈陽人。北宋名相范仲淹十七世孫。曾事清太祖、清太宗、清世祖、清圣祖四代帝王,是清初一代重臣,清朝開國時的規(guī)制大多出自其手,更被視為文臣之首。
4、鰲拜:清初權臣,出身瓜爾佳氏,蘇完部族長索爾果之孫,后金開國五大臣之一費英東之侄,生年不可考,滿洲鑲黃旗人,清朝三代元勛,康熙帝早年輔政大臣之一。以戰(zhàn)功封公爵。鰲拜前半生軍功赫赫,號稱“滿洲第一勇士”,晚年則操握權柄、結黨營私。
康熙在黃錫袞、王弘祚等大臣的支持下,主政于朝,后定下計策,在武英殿擒拿鰲拜。鰲拜被生擒之后,老死于囚牢中,他是位影響清初政局的一個重要人物。
5、吳三桂:字長伯,一字月所,明朝遼東人,祖籍江南高郵,錦州總兵吳襄之子,祖大壽外甥。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軍事人物。明崇禎時為遼東總兵,封平西伯,鎮(zhèn)守山海關。崇禎皇帝登基,開武科取士,吳三桂奪得武科舉人。不久,吳三桂又以父蔭為都督指揮。
6、明珠:字端范,滿洲正黃旗人,康熙朝重臣,歷任內(nèi)務府總管、刑部尚書、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武英殿大學士、太子太傅等要職。納蘭明珠對康熙議撤三藩、統(tǒng)一臺灣以及抗御外敵等重大事件中起到積極作用。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因朋黨之罪被罷黜,后雖官復原職但不再受到重用??滴跛氖吣辏?708年)病故。
7、張廷玉:字衡臣,號硯齋,安徽桐城人。清朝杰出政治家,大學士張英次子。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入值南書房,進入權力中樞??滴醭?,官至刑部左侍郎,整飭吏治。雍正帝即位后,歷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拜保和殿大學士(內(nèi)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職,完善了軍機處制度。
乾隆帝即位后,君臣漸生嫌疑,晚景凄涼,致仕歸家。乾隆二十年(1755年),卒于家中,享年八十四歲,謚號“文和”,配享太廟,是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
8、隆科多(?—1728年),字竹筠,滿洲鑲黃旗人,清圣祖孝懿仁皇后之弟,一等公佟國維第三子,清朝大臣。
在有清一代,被皇帝公開以“舅舅”相稱呼的,大概只有隆科多一人。就是這個隆科多,在康熙帝晚年諸皇子之間撲朔迷離、明爭暗斗的皇位大戰(zhàn)中地位非同一般,是康熙、雍正兩朝皇權交替之際最為關鍵的核心人物。
9、年羹堯:字亮工,號雙峰,中國清朝名將。原籍鳳陽府懷遠縣(今安徽省懷遠縣),后改隸漢軍鑲黃旗,清代康熙、雍正年間人,進士出身,官至四川總督、川陜總督、撫遠大將軍,還被加封太保、一等公,高官顯爵集于一身。
他運籌帷幄,馳騁疆場,曾配合各軍平定西藏亂事,率清軍平息青海羅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戰(zhàn)功。公元1724年(雍正二年)入京時,得到雍正帝特殊寵遇。但翌年十二月,風云驟變,他被雍正帝削官奪爵,列大罪九十二條,于公元1726年(雍正四年)賜自盡。
10、鄂爾泰,西林覺羅氏,字毅庵,滿洲鑲藍旗人。清朝中期名臣,國子祭酒鄂拜之子,與田文鏡、李衛(wèi)并為雍正帝心腹。鄂爾泰先人投歸清太祖,為世管佐領。祖父圖彥突官戶部郎中??滴跞辏?697年),鄂爾泰二十歲中舉,進入仕途。
二十一歲,襲佐領世職,充任侍衛(wèi),累任內(nèi)務府員外郎。鄂爾泰官運的轉機是在雍正繼位之時。雍正三年(1725年),拜廣西巡撫。雍正四年(1726年)調(diào)任云貴總督,兼轄廣西,他在云南實行設置州縣、改土歸流,加強中央對西南地區(qū)的統(tǒng)治。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駕崩,與張廷玉等同受遺命輔政,擔任總理事務大臣,歷任軍機大臣、領侍衛(wèi)內(nèi)大臣、議政大臣、經(jīng)筵講官,管翰林院掌院事,加銜太子太傅,充國史館、三禮館、玉牒館總裁,賜號襄勤伯。
11、劉墉,字崇如,號石庵,清朝政治家、書法家,大學士劉統(tǒng)勛長子。祖籍安徽碭山,出生于山東諸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寧府知府、內(nèi)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職,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聞名于世。
劉墉的書法造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 嘉慶九年十二月(1805年1月)病逝,時年八十五歲,追贈太子太保,賜謚號文清。
12、紀昀,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云,道號觀弈道人,直隸獻縣人。清代政治家、文學家,乾隆年間官員。歷官左都御史,兵部、禮部尚書、協(xié)辦大學士加太子太保管國子監(jiān)事致仕,曾任《四庫全書》總纂修官。
13、和珅,鈕祜祿氏,原名善保,字致齋,自號嘉樂堂、十笏園、綠野亭主人,滿洲正紅旗,清朝中期權臣、商人。
嘉慶四年(1799年),嘉慶帝即下旨將和珅革職下獄。和珅所聚斂的財富,約值八億兩至十一億兩白銀,所擁有的黃金和白銀加上其他古玩、珍寶,超過了清朝政府十五年財政收入的總和。乾隆帝死后十五天,嘉慶帝賜和珅自盡,和珅死時年僅49歲。
14、林則徐, 福建 侯官縣人,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是清朝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陜甘總督和云貴總督,兩次受命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在中國有“民族英雄”之譽。
15、肅順,滿洲鑲藍旗人,晚清宗室、權臣,字雨亭,鄭獻親王濟爾哈朗七世孫,鄭慎親王烏爾恭阿第六子。自道光中期歷任御前大臣、總管內(nèi)務府大臣、戶部尚書、協(xié)辦大學士等職。深為咸豐帝信用,與其兄鄭親王端華及怡親王載垣相互倚重,煊赫一時。
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豐帝駕崩前受命為贊襄政務王大臣。是年十月二日夜,肅順在護咸豐帝梓宮回京途中,行至密云被捕,隨后被斬于菜市口,年四十五。
16、僧格林沁,博爾濟吉特氏,蒙古族,晚清名將,蒙古科爾沁旗人,貴族出身,善騎射。道光五年(1825年),入嗣襲扎薩克多羅郡王。旋入京,為御前行走。道光十四年(1834年),授御前大臣。后歷任領侍衛(wèi)內(nèi)大臣、正藍旗蒙古都統(tǒng)、鑲白旗滿洲都統(tǒng)等職,頗得道光、咸豐兩帝寵信。
17、曾國藩,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zhàn)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chuàng)立者和統(tǒng)帥。
18、李鴻章,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安徽省合肥人,世人多稱“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間又稱“李二先生”。本名章銅,字漸甫或子黻[fú],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
19、左宗棠,漢族,字季高,一字樸存,號湘上農(nóng)人。湖南湘陰人。晚清重臣,軍事家、政治家、湘軍著名將領,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與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并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20、張之洞,字孝達,號香濤,又是總督,稱“帥”,故時人皆呼之為“張香帥”。 晚清名臣、清代洋務派代表人物,出生于貴州興義府,祖籍直隸南皮。
咸豐二年十六歲中順天府解元,同治二年二十七歲中進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歷任教習、侍讀、侍講、內(nèi)閣學士、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軍機大臣等職,官至體仁閣大學士。
21、奕欣,號樂道堂主人,清末政治家、洋務運動主要領導者,清朝十二家鐵帽子王之一。道光帝第六子,咸豐帝異母弟,生母為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道光帝遺詔封“恭親王”。咸豐年間,奕欣于咸豐三年(1853年)到咸豐五年(1855年)之間擔任領班軍機大臣。
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奕欣授命為全權欽差大臣,負責與英、法、俄談判,并且簽訂了《北京條約》。咸豐十一年(1861年),咸豐帝駕崩,奕欣與兩宮太后聯(lián)合發(fā)動辛酉政變,成功奪取了政權,被授予議政王之銜。
22、翁同龢,字叔平,號松禪, 別署均齋、瓶笙、瓶廬居士、并眉居士等,別號天放閑人,晚號瓶庵居士,江蘇常熟人,中國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書法藝術家。
體仁閣大學士翁心存第三子,咸豐六年(1856年)狀元,歷任戶部、工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先后擔任清同治、光緒兩代帝師。卒后追謚文恭。
23、榮祿、字仲華,號略園,瓜爾佳氏, 滿洲正白旗人,清朝大臣,政治家。出身于世代軍官家庭,以蔭生晉工部員外郎,后任內(nèi)務府大臣,工部尚書,出為西安將軍。因為受到慈禧太后的青睞,留京任步軍統(tǒng)領,總理衙門大臣,兵部尚書。
辛酉政變后,為慈禧太后和恭親王奕欣賞識,官至總管內(nèi)務府大臣,加太子太保,轉文華殿大學士。二十九年,卒,贈太傅,謚文忠,晉一等男爵。編有《武毅公事略》、《榮文忠公集》、《榮祿存札》。其女瓜爾佳·幼蘭是末代皇帝溥儀的生母,被慈禧太后收為養(yǎng)女。
24、袁世凱,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北洋軍閥領袖。字慰亭(又作慰廷),號容庵、洗心亭主人,漢族,河南項城人,故人稱“袁項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