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3.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4.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6. 朝聞道,夕死可矣。
7.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8.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9.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10.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11.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12.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13. 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14. 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15.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16.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17.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18. 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一、孔子關于學習的其他名言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p>
3、子曰:“學而不思則閏;思而不學則殆?!?/p>
4、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p>
5、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br>
二、孔子
1、人物生平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 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鬃邮侵袊糯乃枷爰摇⒔逃?,他開創(chuàng)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
孔子曾受業(yè)于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游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jīng),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鬃尤ナ篮螅涞茏蛹捌湓賯鞯茏影芽鬃蛹捌涞茏拥难孕姓Z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jīng)典《論語》。
2、成就
道德思想
孔子建構(gòu)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29] 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yōu)榉椒ㄕ摰耐曜闼枷塍w系。
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nèi)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于民,嚴格了等級制,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治者與被治者。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zhì)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后天教育與社會環(huán)境影響(“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他提倡“有教無類”,創(chuàng)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fā)展的趨勢。
3、專著作品
《六經(jīng)》
古人認為孔子曾修《詩》《書》《禮》《樂》,序《周易》(稱《易經(jīng)》十翼,或稱易傳),撰《春秋》。
詩歌
《去魯歌》、《蟪蛄歌》、《龜山操》、《盤操》、《猗蘭操》、《將歸操》、《獲麟歌》。
這些詩歌多載于《樂府詩集》,可信度不高。
4、孔子號”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
聰明在愛與學習的下一句是:天才在于積累。此名人名言出自于列寧。
它的含義是:聰明和天才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于后天的學習和積累,只要自己勤奮學習,不斷積累,才能有好的收獲。
“聰明在于學習,天才在于積累”這句話是著名數(shù)學家華羅庚說的。
華羅庚(1910.11.12—1985.6.12),漢族,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市人,世界著名數(shù)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他是中國解析數(shù)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shù)論與多元復變函數(shù)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chuàng)始人和開拓者,也是中國在世界上最有影響的數(shù)學家之一,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位數(shù)學偉人之一。國際上以華氏命名的數(shù)學科研成果有“華氏定理”、“懷依—華不等式”、“華氏不等式”、“普勞威爾—加當華定理”、“華氏算子”、“華—王方法”等。美國著名數(shù)學史家貝特曼稱:“華羅庚是中國的愛因斯坦,足夠成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學院的院士”。1985年6月12日,因心臟病突然發(fā)作,于日本東京病逝。
引用自:
著名數(shù)學家華羅庚:“天才在于積累,聰明在于勤奮?!?nbsp;
意思是一個人只有經(jīng)過勤奮學習,刻苦努力,有了知識、經(jīng)驗等各方面的豐富積累,才能使自己變得更聰明更有才智,才能獲得成功。
華羅庚的勤奮是出了名的,華羅庚勤奮的故事也有很多。在他小的時候,因為家境不好,于是初中畢業(yè)因交不起學費便輟學在家。
輟學后的他對數(shù)學格外熱愛,五年之內(nèi),自學成才,他將高中到大學的基本數(shù)學課程都學會了??墒菍W習資料太少,在他手里只有一本關于幾何和關于代數(shù)的書,另有從老師那里借來的微積分。
在輟學期間,他一邊在父親的雜貨鋪里幫忙打理,一邊在空余時間學習數(shù)學,甚至到了茶不思飯不想的地步,可見他對數(shù)學的癡迷。
白天,他在店里幫助父親招呼客人,顧客來了便招待一下。顧客走了,他再次埋頭苦讀或做練習。
有時候?qū)嵲谑翘珜W?,客人來了他也不知道。日子一長,父親便很生氣,于是把他的練習或草稿撕爛扔到大街上或是扔進火爐燒掉。每當這個時候,華羅庚就拼命護著自己的寶貝,不讓父親搶走。
在鄰居還沒起來磨豆腐的時候,他已經(jīng)點著油燈在學習了。在炎熱的夏天別人都出去乘涼,他卻躲在屋子里喂蚊子,只因?qū)?shù)學太癡迷。在寒冷的冬天,他把硯臺放在腳邊,一邊磨墨一邊做練習。每到了逢年過節(jié),他都不去走訪親戚,只會在家里埋頭看書。勤奮到了這樣的地步也是一種境界。
華羅庚的太過專注與勤奮常常不被人理解,但是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這樣,越不被人理解就越要堅持。他承受的磨難比常人多得多,也正是這樣能吃苦的精神使他成為天才數(shù)學家。
聰明在于學習,天才在于積累的意思為:聰明的人和天才并不是與生俱來,而是來自于后天努力學習和積累的結(jié)果。
這是一句名人名言,是俄國的列寧所說的話。
列寧是他參加共產(chǎn)主義運動后的化名,原名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他繼承了馬克思主義,并與俄國革命相結(jié)合形成列寧主義,被全世界的共產(chǎn)主義者普遍認同為“國際無產(chǎn)階級革命的偉大導師和精神領袖”。
“聰明在于勤奮”的下一句是“天才在于積累”。這句話華羅庚先生說的名言。
同時,這句話已經(jīng)寫成了一部書,作者依舊是華羅庚先生,《聰明在于勤奮天才在于積累》是2006年11月1日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聰明在于勤奮天才在于積累》這本書中,華羅庚結(jié)合自己自學成才和教書育人的親身經(jīng)歷、經(jīng)驗,總結(jié)出一系列可供青少年借鑒的讀書學習的好經(jīng)驗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