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女 《白毛女》是《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fā)表后產(chǎn)生的最具影響力的作品之一,同名的歌劇、電影、京劇、舞劇等均成為各藝術門類中的精品歷演不衰。 1945年,西北戰(zhàn)地服務團從晉察冀前方回到延安,并帶回40年代初流行于河北阜平一帶的有關“白毛仙姑”傳說的記錄本。其內容敘述了一個被地主迫害的農(nóng)村少女只身逃入深山,在山洞中堅持生活多年,因缺少陽光與鹽,全身毛發(fā)變白,又因偷取廟中供果,被附近村民稱為“白毛仙姑”,后來在八路軍的搭救下,她得到了解放。這就是《白毛女》一劇產(chǎn)生的原始背景。 1945年,由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集體創(chuàng)作的五幕歌劇歌劇《白毛女》問世,同年4月為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演出。賀敬之、丁毅執(zhí)筆,馬可、張魯、瞿維、煥之、向隅、陳紫、劉熾等作曲,該劇深刻闡述了“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主題,在延安演出30多場,受到空前熱烈的歡迎。1946年,他們來到張家口繼續(xù)演出,并根據(jù)廣大群眾的意見對劇本作了重要的修改。此后,日臻完美可《白毛女》很快傳到國統(tǒng)區(qū),受到進步文藝界的高度贊揚。劇情大意如下:1935年除夕,河北楊各莊貧農(nóng)楊白勞外出躲債,回家后被地主黃世仁逼死,其女喜兒先被搶到黃家,又被黃世仁奸污。喜兒的未婚夫王大春痛打了狗腿子穆仁智,投奔八路軍。喜兒在將被賣掉之際得張二嬸幫助逃往深山,苦熬三年,頭發(fā)變白……1938年春,大春所在部隊來到楊各莊,喜兒獲救,報仇雪恨。 最初的《白毛女》,喜兒形象曾較多地保留了舊思想的痕跡。當她受黃世仁的污辱并懷孕時,曾一度對黃抱有幻想。對應不應保留這樣的情節(jié),編劇時就有爭論。在演出過程中,不斷聽取了群眾的意見。有的同志指出喜兒忘卻殺父之仇而幻想委身黃世仁,這不符合人物性格發(fā)展的邏輯。群眾的意見,使劇作者刪去了喜兒身上這些思想上的雜質,使這一形象更為完整、美好。1946年在張家口的演出中又增添了趙老漢講述紅軍故事的情節(jié),把農(nóng)民的反抗性和黨的影響聯(lián)系了起來,全劇也具有了更為鮮明的時代特色。劇本還增加了大春、大鎖痛打穆仁智,大春在趙老漢指點下投奔紅軍,楊格村解放后,他回到家鄉(xiāng)開展反霸斗爭等重要情節(jié)。原劇中曾在第四幕有喜兒山洞生活的情節(jié)敘述,因與主題少有關聯(lián)反使劇情拖沓陳繁,許多劇團演出中干脆不演,作者最終把這一幕全部刪去了。 應該說,就文學結構而言,《白毛女》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少有的將強烈的浪漫主義精神和大膽的浪漫主義手法完美和諧地融為一體的典范之作。劇作由前半部分的現(xiàn)實主義向后半部分的浪漫主義的過渡,即見作者的集體智慧,也反映了《白毛女》在加工修改過程中的發(fā)展趨向和基本色調。 此劇采用北方民間音樂的曲調,吸收戲曲音樂,借鑒西歐歌劇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是在新秧歌運動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中國民族新歌劇的奠基石。作者用河北民歌《青陽傳》的歡快曲調所譜寫的“北風吹,雪花飄”來表現(xiàn)喜兒的天真和期待;用深沉、低昂的山西民歌《揀麥根》的曲調塑造楊白勞的音樂形象;用河北民歌《小白菜》來表現(xiàn)喜兒在黃家受黃母壓迫時的壓抑情緒;用高亢激越的山西梆子音樂突現(xiàn)喜兒的不屈和渴望復仇的心情等等藝術處理都是在民間音樂的土壤上生出的永恒旋律。 該劇在表演上的突出特點是借鑒了古典戲曲的歌唱、吟誦、道白三者結合的傳統(tǒng)。人物出場通過歌唱作自我介紹,不少地方也用獨白敘述事件過程,人物對話采用話劇的表現(xiàn)方法。 此劇在1950年由東北電影制片廠(長春電影制片廠的前身)攝制成故事影片。水華、王濱、楊潤身改編,田華、李百萬、陳強等主演。影片在1957年被文化部評為優(yōu)秀影片一等獎;1951年在第六屆卡羅維發(fā)利國際電影節(jié)榮獲特別榮譽獎。 此劇的京劇版創(chuàng)作于1958年,馬少波、范鈞宏改編,中國京劇院演出,李少春、杜近芳、葉盛蘭、李金泉、袁世海等主演。該劇是最早嘗試用京劇的唱做念打來表現(xiàn)現(xiàn)代題材的劇目之一,取得了諸多導向性的突破。李少春飾演的楊白勞,穿現(xiàn)代裝,粘胡子,說韻白,唱〔二黃〕,翻吊毛,摔僵尸,但并不生硬別扭。杜近芳飾演的喜兒,說的是京白,唱的雖是〔西皮〕、〔二黃〕、〔高撥子〕,以情設腔,聲情并茂,滑步、蹉步和鷂子翻身等程式技巧的靈活運用,都很自然,恰當?shù)乇憩F(xiàn)了人物的感情。 燕鳴京劇團另有演出本,演出略早于中國京劇院,主演是趙燕俠。四大須生之一的奚嘯伯也曾排演過此劇。 芭蕾舞《白毛女》是上海舞蹈學校于1965年推出的民族舞劇的經(jīng)典劇目,“文革”中被確定為八部革命樣板戲之一。藝術指導黃佐臨,編導胡蓉蓉、傅艾棣、程玳輝、林秧秧等,主演是蔡國英(茅惠芳)、顧峽美(石鐘琴)、凌桂明、董錫麟。它保留了原作中的基本人物關系和戲劇沖突,成功地濃縮了情節(jié),大量運用中國民間舞蹈、古典舞蹈的動作,使之與芭蕾舞藝術相結合,深受人民群眾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