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村葬禮上,披麻戴孝,這披麻是啥講究?有何出處?

農(nóng)村葬禮上,披麻戴孝,這披麻是啥講究?有何出處?
9條回答
  • 披麻戴孝不僅在農(nóng)村流傳和盛行,就是在城市也有它的身影。披麻戴孝是行孝的最高禮節(jié),也是對逝者最沉重悼念的表達方式。只是披麻和戴孝不可分開,要說“披麻”的講究,不得不從“披麻戴孝”說起:披麻戴孝的講究披麻戴孝的“麻”字,指的是桑麻編織的粗糙麻片,或是指麻子桔桿剝皮的麻絲。有的是用麻片經(jīng)過縫制成衣服的形狀,謂之“孝服”;有的是用白棉布縫成衣服,稱“孝衫”,類似于袍子,然后將絲麻束于腰間(我們當?shù)鼐褪沁@樣)。各地風(fēng)俗有差異,其穿戴要求也不盡相同。在我們當?shù)刂挥羞@幾類人才披麻戴孝:兒子和女兒。他們是重孝之人,也稱孝子、孝女。不僅要披麻戴孝,手柱孝棒(柳木梗纏上白紙)還要穿著白鞋,踏倒鞋后幫(腳不能完全放入鞋中)。同樣也適合于干兒(女)?!拔宸敝畠?nèi)的侄子(女)、侄孫(女)。“五服”是以自個為中心的上四代和下四代之間形成的血緣家族關(guān)系網(wǎng),也就是說,置自個于中間位置而形成的,即九代九族。而披麻戴孝與“五服”有直接的關(guān)系。凡“五服”之內(nèi)的,孝服都是各自家庭縫制,與事主無關(guān)。當?shù)厝税堰@叫“生分孝”。將來誰家有喪事,也會如法遵守。外甥(女):外甥是至親,他們穿孝衣也只能在喪禮之日,隨過了份子錢,管事的才給你孝衣和麻絲。如果為了“戲耍”外甥,主要是嫌份子錢少,太小氣。故意不給。當二次補隨之后才給你。當庭廣眾之下,外甥都會乖乖的“就范”,才能“披麻戴孝”。準女婿。這個才是亮點。民間有句“羊叫喚,穿孝衫”。也就是說,女婿只有牽來了一只綿羊當“祭品”,才會給你孝衫穿。這個都是約定俗成的,女婿多了,路途遠了,不想牽羊,也行。隨上與羊價錢對等的份子錢,才會給你孝衫。這個當祭品的羊,也不是當天宰殺吃用。而是由事主家喂養(yǎng),三周年祭日才食用。不過在當時,是祭品,會頗受禮待的。披麻戴孝,一來可以判斷與逝者親疏關(guān)系,二來表達對逝者的思念、不舍和懷念;三來也提醒后代人,要善待自個的父母,尊敬他們,孝順他們。關(guān)于披麻戴孝出處有三。不過,或是傾向于這個:孔子母親快要去世了,孔子正在陳國講學(xué),聞訊后拿了塊白麻布當頭巾,穿了件白袍當外套,又用一根捆書的麻繩扎在腰間,沒來得及穿好鞋子只奔家中。等到送葬之時,孔子已經(jīng)哭得連腰腿都發(fā)軟,只好柱上了一根柳木棍。孔子所在的年代,已經(jīng)有了絲織品和麻布;孔子又不是上大夫,戴個麻布也屬正常,且當時的麻布,剛織出時是白色,以后才著色縫衣等;孔子是“圣人”,是個大人物。想必只有這一種說法靠譜些。披麻(戴孝)的出處并不重要,它只是中國傳統(tǒng)喪禮的一部分。只是表達了人們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承。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思想觀念的不斷變化,這一習(xí)俗想必也會有改變的。大家覺得呢?【@為生活而提神】

提交回復(fù)